2 月 13 日下午 3 点,在主楼 317 举行了一场关于《能源材料可持续性探讨》的学术报告,吸引了众多师生的关注。
此次报告的主讲人在能源材料领域建树颇丰,为格罗宁根大学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曾担任美国康奈尔大学施密特人工智能研究员,以及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在《Nature Sustainability》《Joule》等顶尖期刊上,共发表四十余篇高质量论文,研究成果影响力广泛,被 IPCC 第六次评估报告、欧盟议会等众多权威机构研究使用,担任《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期刊青年编委,以及欧洲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华人学会(CESEES)青年理事等重要职务。
在报告中,主讲人指出,作为交通电动化和可再生能源供应的重要储能设备,锂电池在当今低碳社会转型进程中,无疑是最关键的清洁能源技术之一。然而,随着锂电池的逐渐普及,其制造和使用过程带来了诸多严峻问题。锂、钴、锰等锂电池关键材料的需求呈现暴涨趋势,这背后蕴藏着一系列可持续性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主讲人团队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首先采用基于贸易网络耦合的物质流分析方法,对锂电池关键材料的全球社会代谢进行溯源分析,从源头理清材料的流动路径和规律。
进一步地,基于关键性评估、复杂网络分析、系统动力学、全生命周期评价等多种先进方法,对锂电池关键材料全球产业链的潜在供给风险和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估。通过这些研究,旨在协调“能源-材料”纽带在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维度的影响,从而制定出清洁能源技术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此次报告不仅为师生们带来了能源材料领域前沿的研究成果,也引发了大家对于锂电池可持续发展的深入思考。相信在专家的引领下,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将朝着更可持续的方向大步迈进,为全球能源转型和环境保护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